泰国经济概况
泰国是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属外向型经济。
历史上泰国是农业国,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打开泰国市场后,对大米、橡胶、锡和其他原料的需求刺激了泰国经济发展,但经济格局单一,基础落后。二战前,除小规模和低技术水平的碾米、锯木和采矿业外,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二战后,美国开始对泰国投资,泰国工业得到发展。20世纪50年代,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力图以工业化为中心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取得成效。1959年设立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1972年更名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NESDB),开始制订全国经济发展计划。20世纪80年代起,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引进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高的中轻型工业,寻求适合泰国的工业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电子工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经济持续增长,为亚洲“四小虎”之一。进入90年代,政府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1996年人均GDP达3035美元,被列为中等收入国家。
1997年从泰国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泰国经济受到沉重打击,1998年经济下降10.8%。1999年经济开始复苏。进入21世纪,泰政府将恢复和振兴经济作为首要任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出口,并全面实施“三年缓偿债务”、“农村发展基金”、“一乡一产品”及“30铢治百病”等扶助农民计划,经济持续好转。2003年7月,提前两年还清金融危机期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贷的172亿美元贷款。
2006年10月开始实施的泰国第十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制定了发展“绿色与幸福社会”的目标,以泰国国王倡导的“适度经济”为指导原则,在全国创建和谐及持续增长的环境,提高泰国抵御风险能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的泰国经济影响颇深,加之国内政局动荡,使泰国经济出现近年来最大幅度衰退,2009年泰国GDP下降2.3%。2010年,泰国经济全面复苏,尽管经历了政局问题和自然灾害等负面因素影响,但仍实现7.8%的高增长。
2011年前三季度泰国经济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第四季度受特大洪灾影响,工业、农业、旅游业均受冲击,当季GDP负增长9%,拖累全年经济增速减至0.1%。据世界银行估算,洪灾造成泰国经济损失达1.4万亿泰铢(约合467亿美元)。
泰国从2012年起开始实施第十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该规划继续贯彻泰国国王倡导的“适度经济”原则,力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提高泰国民众及经济对内外部因素变化所造成风险的抵抗能力。推荐:www.hs300qh.com
- 上一篇:泰国局势不稳,旅游经济受挫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