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能否走出“政治怪圈”?
在经历半年多的政治动荡之后,泰国军方在2014年5月20日宣布全国“戒严”。5月22日,泰国陆军司令巴育·占奥差正式宣布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至此,泰国发生了2006年以来的第二次政变。实际上,回顾泰国百年以来的历史,就会发现泰国似乎陷入了“军事政变——民选政府——政治危机——军事政变”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政治怪圈”这是每一个关注泰国局势的人都渴望了解的问题。
困扰泰国百年的“政治怪圈”
泰国在1932年爆发了一场旨在推动民主改革的政变,由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也是泰国尝试建立现代民主政体的开端。然而,作为亚洲较是尝试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泰国探求民主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过去的80多年里,泰国先后经历了20多次政变,颁布了18部宪法,多次陷入“军事政变——民选政府——政治危机——军事政变”这样的恶性循环,却始终难以走出这“政治怪圈”。
泰国上一次发生军事政变是在2006年9月。当时以他信·西那瓦为首的泰爱泰党政府被军方推翻,总理他信被迫流亡国外,许多泰爱泰党核心人物也被禁止从政。然而,尽管以他信为首的政治势力遭到重创,但因为该派别得到了大量农民和城市平民的支持,实力仍十分强大。2007年,泰国过渡政府主持制定了新宪法。2008年,亲他信的人民力量党获得了议会的多数席位,沙马政府开始上台执政。但数月之后,沙马政府又在反他信的“黄衫军”——代表城市精英阶层了地方世袭势力的人民民主聪明(简称“民盟”)的抗议中下台。2008年,他信的妹夫颂猜上台,两个月后同样在民盟的抗议中下台。2008年12月,以泰国民主党为首的反他信政党组成联合政府。2009年4月,亲他信的“红衫军”——主要由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的反独裁民主聪明(简称“反独联”)发动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民主党政府。
2011年7月,以他信的妹妹英拉为首的泰党在大选中获胜。英拉于2011年8月出任泰国总理。英拉上任之初,一度致力于发展经济和促进国内各政治派别和解,泰国政治局势一度趋于缓和。然而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英拉政府试图凭借占据议会多数的优势通过《特赦法案》和上议院选举改革措施等行为再度引发“黄衫军”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与“黄衫军”针锋相对,支持英拉政府(或者说是支持他信为首的政治集团)的“红衫军”也发动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泰国局势再度陷入动荡。2014年5月7日,泰国宪法法院裁定英拉“滥用职权”罪名成立,解除了英拉的总理职务。5月20日,泰国军方宣布全国“戒严”。5月22日,泰国陆军司令巴育·占奥差正式宣布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看守政府,接管国家政权,逮捕政治斗争两派的主要领导人,至此,泰国再次完成一个政治上的恶性循环。
泰国“政治怪圈”的成因
泰国作为较早尝试建立现代民主政体的亚洲国家,为何在经历近百年时间后仍然难以走出这样一个“政治怪圈”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巨大的城乡经济鸿沟扩大了社会分裂。泰国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经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业化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有60%-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2001年他信执政以前,泰国以往历届政府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城市,特别是首都曼谷及其周围地区。2001年至2006年他信执政期间,他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振兴农业、发展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因此,以他信为首的政治集团赢得了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的拥护。但是,由于他信的很多改革措施触及了城市精英的利益,因而招致他们的强烈反对。近几年来,“亲他信”和“反他信”两派政治势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是城乡草根阶层和精英阶层之间的较量。由于巨大的城乡经济鸿沟扩大了社会分裂,为泰国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第二,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滞后。很多学者认为,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建立稳定民主政体的重要前提之一。所谓民主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公民在政治上享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表达自己政治意志的权利和能力,愿意自觉遵守诸如法律至上、平等竞争、服从民意、善于妥协等民主规则。但遗憾的是,这种民主政治文化在当今的泰国并未真正形成。尽管泰国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学习西方的所谓民主制度,但在今天在泰国,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仍然广泛盛行着传统的“庇护制政治文化”。民众认为将选票投给他们的“庇护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再来,泰国政坛充斥着的朋党主义,政府官员的任用和政党的组成均建立在家庭和亲信体系的基础之上。此外,民粹主义对泰国民主政治的负面影响也很大。有相当一部分泰国人对民主的理解有误,认为民众的一切要求和行动都是合理合法的;民众的要求高于一切,可以超越法律。当某一政治派别的政治诉求通过合法渠道难以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通过“街头政治”等非法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因此,现代民主政治文化发展滞后也是泰国持续政治动荡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法治化程度低下。民主是同法治相伴相生的,在民主制度下,法律至高无上;而法律是民主的“游戏规则”,是对所有人权利的保障。然而在泰国,法律建设严重滞后。首先,法律缺少神圣性和威严性。自1932年以来,泰国先后颁布了18部宪法,差不多每隔4年就颁布一部新宪法,“修宪”几乎变成了政客们的一种游戏。其次,法律没能对民主权利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以致民主权利范围被无限放大,从而危及他人和公众的权利。近几年,“黄衫军”和“红衫军”都曾发动大规模、长期性示威活动,诸如占领政府大楼、封锁机场,甚至在曼谷中心商业区疯狂“打砸抢”,呈现出无政府主义的倾向。最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能力低下也是泰国法律建设的一大短板。泰国历史上所有违宪或违法的政治家几乎都没有依法受到惩处,包括发动军事政变的军人领袖。因此,法治化程度低下也是泰国持续政治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国走出“政治怪圈”的可能性
目前,泰国又陷入军人执政状态。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军队将会再次还政于民,重新回到民选政府执政的状态。然而,泰国能否彻底走出这一“政治怪圈”呢笔者认为,泰国若想走出“政治怪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及时解决地区发展失衡、阶层过度分化问题。泰国的实践表明,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严重的政治问题,将导致地区对地区、阶层对阶层的不满,进而影响到政局的稳定。因此,通过发展经济缩小地区差异、缓和阶级阶层对立,是泰国建立稳定的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
第二,必须肃清封建专制传统文化影响,切实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成熟的民主政治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教育,不断增强公民负责、理性、宽容、妥协的精神。这也是未来泰国走上平衡发展之路的重要保障。
第三,必须坚决树立宪法至上的权威,建设法治社会。如果人民普遍具有足够水准的法治素养,知道该如何建立稳定的宪政秩序,并愿意为维护宪法而奋斗,则国家必然和平繁荣,人民必然自由安乐。反之,如果人民的法治素养不高,欠缺正确的宪法意识,甚至视宪法如无物,则宪政难以走上正常轨道。只有当泰国法治化水平足够高时,民主政治才能实现稳定运行。
总之,建设稳定的现代民主政体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既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也需要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共同努力。衷心希望泰国能早日走出“政治怪圈”,步入经济健康发展、民主政治稳定运行的轨道。推荐:www.yaocaimenchuang.com
- 上一篇:泰国政治倾轧背后的大国博弈
- 下一篇:没有
相关文章